7月2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的十條政策,被稱為“新十條”。8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又正式公佈了“新十條”的文本《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記憶體疏通融資渠道、緩解金融抑制,已成為政府的重點工作。
  近期貨幣政策上針對小微企業和棚戶區改SD記憶卡造的定向放鬆、定向降準政策,確實有力地支撐了穩增長,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也不免出現一些異化,比如最近出現了部分小微企業將獲得的銀行貸款轉借給房地產開發商等情況。這某種程度上確實難以完全杜絕,因為稀缺的資金更願意流入利率高的領域,而如果全程監控資金流向,又需付出巨大成本,因而這些問題是靠事前的政策設計和防堵都難以糾正的。
  企業融資成本高的一個重要宏觀背景是,近期信貸緊縮現象越發明顯。7月份新增貸款大幅降至3852億元,是自2010年1月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個月,社會融資規模比6月的1.97萬億大幅縮水至2731億元,為2008年11月以來最低值。這應該引起足夠警惕,因為貸款減少也許並不是短期問題,而是根源於結構性弊病,源於市場傳導機制固態硬碟的梗阻。
  最近多次採取了不同程度的地產“救市”安排,這使很多房企趨向觀望,希冀房市能像2009年那樣迅速回暖,希望政府出手援助能幫助自己挺過難關。不過,本輪房市困境顯然已非地方政府所能逆轉,因為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真實儲蓄率呈邊際遞減態勢,加之消費占G D P的比重已難以再降,借助通脹機制進行強制儲蓄的成效也呈邊際遞減態勢。因而,目前可取的辦法是構築一個房地產風險降落傘機制,迫使房地產市場實行以價換量,降價促燒烤銷,提高庫存周轉率。
  總之,《指導意見》表示,治本之策是結構性改革和消除扭曲,這是非常到位的。當前需加快清理整頓那些低效和無效的企業與項目,讓資金走出粘滯狀態而實現正常暢通流轉;而避免經濟體系的潛在風險上升和邊際收益率下降,應通過外接式硬碟政策與制度的明晰化來降低整個經濟體系的風險溢價水平。同時,需理順經濟秩序基礎,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本末兼治改變銀行惜貸現狀,調動整個經濟體系的內生活力。
  (摘編自昨天《21世紀經濟報道》社評)  (原標題:[推薦]降低融資成本,需結構性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c61rcpm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