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餘額寶、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迅猛發展,“存款搬家”現象給一向“淡定”的銀行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據財新網報道,近期五大國有銀行已悉數加入存款利率上浮到頂的隊伍,即在官方存款利率基礎上上浮10%。
  有消息指,為避免存款競爭過於激烈,此前央行曾窗口指導五大行存款利率暫不上浮到頂。不過,根據媒體的後續報道,雖然五大行總行在存款利率方面的規定目前尚無變化,但一些分行對一些重點客戶或業務實行“一浮到頂”,即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10%,例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此前的3.25%上漲至3.3%。
  存款利率上浮的直接原因,是持續的流動性緊張背景下,年初貸款投放迅猛增長與釋放去年年末積壓信貸需求的同時,存款在新的競爭環境中不斷流失,為了保證貸款增加時的存貸比,攬儲壓力自然大增,但歸根結底,仍在於利率管制下,以存貸款利率間的固定差額保證銀行利潤而導致的實際存款利率過低。在名義存款利率長期低於或徘徊在通貨膨脹水平時,持續的“負利率”與環境的改變、投資意識的提高,已讓儲戶的存款意向發生很大變化,任何容易進入且風險程度相當甚至略高的金融產品均比存款更具吸引力。
  一開始的變化,在於從高凈值資產客戶向中型客戶蔓延的從儲蓄向投資轉變,而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銀行本身推出的理財產品。銀行需要資金放貸賺錢,而存款利率吸引力實在有限,將信托產品做成理財產品以比存款高得多的收益率向公眾發放,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近年來,理財產品規模急劇擴大,從2006年的約4000億元膨脹到2010年末的3萬億元,再飆升至2013年末的10萬億元,7年間翻了25倍。理財業務雖然間接流失了部分低成本的息差收益,但有效地獲得了資金,等於為自己輸血,且理財產品一般為5萬的門檻也不至於影響到活期存款,因此其已成為銀行的重要表外業務通道。
  然而,當2013年互聯網金融橫空出世,故事就換了個說法。在第三方支付日益成熟時,P2P、網絡信貸等也不斷發展,電子商務公司紛紛搭建起金融中介平臺,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準入門檻。互聯網金融悄然繞過傳統金融機構的分業經營模式,憑藉極大的用戶黏性與互聯網採集用戶信息的先天優勢,這種類存款的靈活理財形式迅速將小型客戶的零散資金聚集起來。尤其是以淘寶為依托的餘額寶,最小為1元的投資額度幾乎等於把理財的門檻拆掉,無需支付傳統理財產品的手續費之餘還可隨時支付、消費,收益率清晰且較活期存款甚至定期存款都高出一截,存款迅速從傳統金融機構流向互聯網理財產品。央行發佈的《2013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住戶存款增加5.49萬億元,與2012年增加5.71萬億元相比,同比少增2200億元;而截至今年1月15日,餘額寶規模已超過2500億元。有預測指,2014年流向互聯網金融的資金將達萬億,而目前中國居民儲蓄存款為43萬億。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銀行過著躺在“鐵飯碗”一般的息差上賺錢的日子,一般而言息差可占銀行收入的七八成,2012年五大國有銀行中占比最高的交行更達到81%。而在資金結構性緊張、實際利率高企,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這樣的日子已難再續。況且,互聯網可依據用戶的消費支付及社交網絡信息輕易分析其消費習慣並提供針對性產品或服務,對傳統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的衝擊還將繼續擴大。
  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實現利率市場化,在持續“錢荒”與互聯網金融的夾擊下顯得更為迫切。近日,有消息顯示銀行破產條例與醞釀了20年的存款保險制度均有望在今年推出,若此類準備條件完成,踏出放開存款利率上限這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步亦更有希望。  (原標題:[社論]存款競爭日漸激烈 放開利率無須再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c61rcpm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